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非遗传承
陈扬龙:姜湾老街的釉下五彩瓷传承人
2015-06-23 10:06:41   编辑;admin  
  湖南醴陵市是仅次于江西景德镇的中国第二大瓷城。醴陵釉下五彩瓷,瓷质细腻,造型新颖,装饰绚丽,以其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享有“天下名瓷出醴陵”的美誉。   釉下彩是指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

  湖南醴陵市是仅次于江西景德镇的中国第二大瓷城。醴陵釉下五彩瓷,瓷质细腻,造型新颖,装饰绚丽,以其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享有“天下名瓷出醴陵”的美誉。

  釉下彩是指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显得晶莹透亮。在最初的时期,醴陵窑使用单一的氧化钴作彩饰原料,烧成了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们,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的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醴陵釉下五彩瓷,色泽圆润,图案画工精美,五彩缤纷,在釉层的覆盖下显得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如今在醴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只有两人,72岁的陈扬龙就是其中一位。

  釉下五彩一鸣惊人

  醴陵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生产可上溯至东汉时期,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

  1906年,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国民政府国务总理的湖南人熊希龄,与醴陵举人文俊铎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兴办湖南瓷业公司,引进人才,从外国购买设备,令醴陵瓷异军突起。

  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国内外舆论赞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当时,醴陵生产的釉下彩瓷还当做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

  1915年2月,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湖南醴陵釉下彩瓷“扁豆双禽花瓶”,因瓷质细腻、画工精美、五彩缤纷,所以和茅台酒一同夺得最高金牌奖。

  陈老出生在湖南醴陵渌水北岸的姜湾,这里曾经是醴陵瓷器出口最大的集散码头,也是瓷业最集中的地方。清末民国时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开办的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就设在姜湾。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10至20年发展期后,受战争影响,生产被迫中断。陈老说,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亲自过问下,1955年醴陵成立了湖南陶瓷研究所。

  研究所从乡下请出唯一健在的釉下彩老艺人吴寿祺传授釉下彩技艺,陈扬龙是吴寿祺的第一批学员。吴寿祺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令釉下五彩工艺得以“复活”。

  “直到现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制技法仍然存在奥秘!”陈老对记者说。
 

  釉下水彩传承人陈扬龙在给学徒示范(资料图片)

  “我是最刻苦的”

  陈扬龙小时家里有一个小作坊叫“陈记华盛瓷厂”,一边住家,一边生产,主要生产日用瓷。陈扬龙的父亲不仅能烧一手好窑,还能建窑。那时柴窑的高度大约1.5米,陈扬龙的父亲为了提高产量建了一个3米高的大窑,窑内空间大大增大,对烧窑的火候、窑温等都是很大挑战,但最终还是成功了,之后各个瓷厂纷纷效仿。出窑后瓷器若有问题,父亲还能准确分析原因,并能找到解决办法,后来在县里渐渐有了名气,大家都称他“窑郎中”。

  陈老对烧瓷技艺如此热爱和从小父亲的熏陶是分不开的。陈老回忆说:“父亲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榜样,在与父亲的生活中对陶瓷耳濡目染,共同了解了一些粗浅的瓷器制作技术,但影响我最深远的还是父亲‘生于斯,死于斯,奉献于斯’的精神品格。”

  对陈老影响颇深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吴寿祺。由于战乱,釉下五彩瓷生产曾一度中断20余年,釉下五彩技艺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瓷业面临百废待新的艰难困境,瓷业艺人散落各方,政府决心重振醴陵瓷业,组建了醴陵县陶瓷研究所。在当时的技术员林家湖的不懈努力下,请出唯一健在的釉下五彩瓷老艺人吴寿祺,并招收第一批学员,当年15岁的陈老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在吴寿祺先生门下学习釉下彩绘技艺。

  吴寿祺总共收了18个徒弟,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徒弟都未坚持下来,可以说陈老可能是唯一一个还在继续研究釉下五彩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了。吴寿祺对待陈老亲切、耐心,传授技艺更是毫无保留,可以说吴寿祺严谨的专业态度和朴实的生活作风深深地影响到了陈老的人生态度。

  回想当时的经历,陈老说:“吴老师的徒弟中,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最刻苦的。”

  为了提高技艺,陈老买了本《陈子奋白描》日夜研读。陈老说:“陈子奋的花卉多是从写生中来,这对我启发很大,为了对花卉的生长结构、姿态更加了解,我决定去写生。每天天蒙蒙亮就出去,画完一张写生稿再去上班,晚上下了班又整理写生画稿直到深夜,反复揣摩,尽心整理,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坚持了很长时间,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写生能力。”


 

上一篇:郭万祥:与胶东剪纸结缘二十年 下一篇:这个时代不宜提倡文人画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