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非遗传承
“现代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如何回归时下潮流
2015-09-12 10:31:10   作者;大众文化网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郝淑萍,13岁考入蜀绣班,学成归来直接入职成都蜀绣厂,成为了一名绣娘。“那时候蜀绣厂有几百多号工人,那时候我在厂里主要绣床单、被面等生活用品,还有服装厂定制的蜀绣旗袍。我们进厂不久文革就开始了,蜀绣厂再没招过新员工,..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郝淑萍,13岁考入蜀绣班,学成归来直接入职成都蜀绣厂,成为了一名绣娘。“那时候蜀绣厂有几百多号工人,那时候我在厂里主要绣床单、被面等生活用品,还有服装厂定制的蜀绣旗袍。我们进厂不久文革就开始了,蜀绣厂再没招过新员工,生意日渐奚落,直至70年代蜀绣厂才开始恢复正常生产。”她担任蜀绣厂厂长期间,蜀绣厂再度回归往日的繁华,2000年以后她选择提前退休,机械化生产的冲击让蜀绣厂不到四年就宣布倒闭。如今,成都各个文化街区上的蜀绣工作室络绎不绝,蜀绣又一次散发了艺术光彩。从“心不在焉”到“终生相伴”,郝淑萍与成都的蜀绣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见证了成都蜀绣艺术兴盛衰落再兴盛的起起伏伏。



 

  蜀绣讲究“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的技艺特点,一根丝线的1/16粗称为“一丝”,将线“劈丝”成毫厘着实考验着绣娘的功力。郝淑萍双手一挽,一缕丝线就被快速分开,捻针、穿线、银针上线穿梭,一气呵成。

  蜀绣技法分十二大类,共计132种针法。在五种基本针法里表现线条的有:滚针与接针;表现色彩的为晕针、铺针与沙针。其中最具蜀绣特色的古老针法即:锦纹针。成都自汉代即置锦官,织锦技术在这里非常繁荣发达,产生了丰富而美丽的织锦纹样,这些纹样对刺绣的纹样也有影响,以刺绣的方式模仿织锦的纹样和纱线肌理来表现花型的针法就被叫做锦纹针。锦纹针又分为编织锦、拉花锦、拴花锦及绣花锦等种类,不画底稿、不做设计,郝淑萍随手一拉就能拉出多种锦纹针法。“蜀绣前辈曾经说过‘有多少种蜀锦纹,就有多少锦纹针’,蜀锦厂文革前曾总结出锦纹针有70-80多种针法,但有多种针法都已消失。”

  “非遗”之所以为“非遗”恰是因为它与当代人的距离变得疏远;当下生活对非遗的需求日渐萎缩,导致一些传统的手工艺逐渐退却在当代生活中,甚至导致一部分优秀技艺的消失。如果非遗中的手工艺能继续融入当下生活,非遗就不再需要所谓的保护。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秘书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李锦认为,手工艺的发展需要市场和人群的需求。

  在古老的藏族文化里,很少能在日常用具中见到瓷器的身影。藏族属游牧民族,长期的迁徙生活方式让瓷器这种易碎品在这个民族里显得不太适合,因此藏族的生活器皿最初是以木制品为主。但是木制品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开裂,发展到后来有了冶金技术的发展后,藏族人民就在木制的酒杯、碗盘外表做上鎏金、鎏银,防止木制器皿的开裂,这种鎏金技术后来在造型、纹样上逐步美化,再结合镶嵌等技艺,形成了藏族特有的藏银、藏金手工艺特色。时至今日,藏民族的游牧生活已经改变为定居生活,金银器皿因为高昂的价值也由日常用品变成了以欣赏为主的审美装饰品。这是社会需求导致的手工艺与现代人生活关系之间的变化。



 

  藏族的游牧文化里还有一种精美的藏族皮靴手工艺,但这种工艺正逐渐淡化在当代人的视野里。高原地区冬天极其寒冷,过去藏民就用牦牛皮手工缝制各种精美的皮靴,再用羊毛垫在靴子里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但是,柔软的皮革并不具备良好的防水性,遇水又容易裂开。随着现代生活的进步,各种防水、保暖功能良好的机器加工靴陆续进入藏区市场,这项手工艺也因社会需求的缺失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一部分手工艺的保护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实物的保存,收录在博物馆里,作为文化遗产留存。李锦认为,非遗保护工作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东西是注定要退出日常生活的,并非所有非遗都适合走入当代人的生活。

  
挖掘手工艺中最适合当代传承的部分
 

  当下亟待解决的是选择适合当代人生活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挖掘手工艺当中的当代传承价值,通过工业设计、商业包装等途径的建设,让非遗回归到老百姓的生活,提高非遗的当代价值。在荥窑砂器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叶骁看来,判断一项非遗是否适合当代传承的因素应该是具备时代需求的,比如时下城市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几个词汇:健康、环保、纯天然、手工、历史传承、原始美等等,具备这几大因素的非遗项目都有可能与现代生活再度发生关系。

  比如荥窑砂器,自公元前300多年出现,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叶骁认为,砂器最大的特征就是健康。“荥窑的砂器一直以来都是做中药罐闻名,荥经砂器是全世界烧制温度最高的陶,有1300度甚至以上。高温的烧制使得荥窑砂器比一般的陶器硬度更高,其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也可得到高温消解,这样更能够保证它的健康性。其次,砂器的制作原料里有30%~40%的碳,把碳碾磨成粉以后与荥经当地的白山泥混合在一起,进窑烧制时材料里的碳会进行二次燃烧,这就形成了砂器上的天然孔隙,海量的孔隙会让水中的氧原子更加丰富。目前当代人所需要的就是从身体到内心的灵魂上的健康状态。”

  叶骁最近关注的亚丁藏陶亦是通过挖掘土陶技艺本身最适合当代传承的部分,将其放大后再进行的价值保护。亚丁蔵陶是藏区原始的阿奇土陶,过去是用做酥油茶的民用器皿,由于烧制温度较低,它的美观度、牢固度和实用性都相对较差,但其中最优秀的传统技艺是镶嵌技术。据叶骁介绍,亚丁藏陶的镶嵌技术是在黑色的陶上镶嵌白色的瓷片,因其工序粗糙和低端,一直不能登所谓的大雅之堂。

  叶骁发现这项镶嵌工艺符合当代人对手工审美的需求后,决定挖掘亚丁藏陶的附加值与艺术价值,去掉它的功能化,不再做实用性的器皿,而是以藏族地区优秀的藏传佛教文化,用藏族人喜欢的贵金属、宝石类、珊瑚、朱砂、蜜蜡取代白色瓷片来镶嵌,再以藏传佛教故事或内容为主要图案内容,再加上活佛高僧的开光,使得亚丁藏陶进入另外一种价值体系。目前,亚丁藏陶也被称之为“立体的唐卡”,叶骁用土陶当中符合当地的文化中最优良的土壤基因“复活”了这项藏民族优秀手工艺。

 

  “生产性保护”提升当代价值
 

  除了发掘当代价值,良好的品牌运作与市场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足够的市场需求才能构建循环有序的健康流程,非遗才能拜托需求萎缩的“非遗”困境。中国非遗保护在贯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基础上对不同类别、不同存续状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取了以下几种“分类保护”方式: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其中,生产性保护话题一直是近年来非遗人士热衷讨论的话题。

  据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龚建介绍,成都最具特色的手工艺项目是成都非遗“五朵金花”——银花丝、蜀绣、蜀锦、成都漆艺、瓷胎竹编。龚建认为,生产性保护第一,培养大量的从业人员,保证手工艺产品在市场能够大规模地流通,从而满足群众的物质需求,同时保护非遗的传承机制延续下去。就拿蜀绣来说,郝淑萍每每与雅昌艺术网谈论蜀绣时,都会提及师父对自己学习蜀绣的重要指导,每一位教过她蜀绣的师父她都如数家珍,目前她最担心的也是传承人问题,愿意从事非遗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在非遗单位的支持下,郝淑萍现在在成都的一所高校开设了蜀绣专业,培养了一批较有思想的大学生加入蜀绣事业。

  2010年,为了对成都蜀绣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等6家蜀绣实体给予扶持,成都市文化局将这些从事蜀绣传承、发展、保护和生产的大师工作室、企业等纳入“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各级政府对蜀绣项目的财政扶持和保护管理,让传承人安心从事蜀绣的传承和发展。纳入传习所项目的各级传承人有通过各种途径毫无保留的传播自己所掌握技艺的义务和责任。

 

  再者,建立脉络体系,命名传承人、命名传承基地,设立生态保护实练区,都是保护非遗的众多手段。龚建说:“生产性保护就是‘打组合拳’,对有市场前景,能够进行市场产业开发的,进行有渠道的产业开发,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生产性保护并不是过分的工业化大生产。”比如成都漆器厂就是非遗项目的生态保护实练区之一,据成都漆艺的国家级非遗传人尹利萍介绍,成都漆艺的工艺独特、制作耗时绵长、作品精致华美、图彩典雅、质感光泽细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征。2006年,成都漆艺凭籍“髹饰八法”和“三雕一刻”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的变革,传统漆器逐渐走出人们生活,成为收藏品和陈设品。如何让大漆漆艺融入现代生活,如何处理好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艺术的关系?近几年来,成都漆器工艺厂积极与外界相关品牌及企业、机构展开紧密合作,大胆创新,在成都漆艺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进行了诸多有效探索。如:为成都川菜配套设计的漆器‘攒盒’;脱离繁琐和陈设性质的漆器图案,顺应现代审美、年轻化的生活理念,将自身产品向“以小见大”的日常生活用品类转型;将漆艺中的器型、颜色、图案、工艺、文化内涵加以提取,植入到笔、笔记本、明信片等日常用品当中,甚至与电子消费品发生关系等等。通过这样的手段,成都漆器厂逐渐形成了一条现代漆艺路径。

  “生产性保护是强调在生产性的市场化过程中,通过市场途径对非遗进行一种原生态的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让非遗进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市场。”成都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办公室主任刘洪告诉雅昌艺术网,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的主题就是生态性保护,从成都目前的生产性保护案例来看,通过现代的资金、现代的设计、现代的创意与传统的非遗结合之后,传统的项目焕发了新的生机,手工艺产品的形态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它的工艺还是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这样的手工艺产品更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也更受市场欢迎。

  到目前为止,荥经的所有砂器都仍然坚持“纯手工、老窑烧”,“老的砂器市场上,一个砂锅的价格仅有二十元左右,工人做一个砂锅只能拿到5毛钱的工费,这就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人才流失。”叶骁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当代设计,增加砂器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这就保证了砂器的产业化规模运作。叶骁认为,所谓的生产性保护或工业化保护并非大众所误解的机械化的工业模式,手工艺的商业模式与房地产、金融体系是截然不同的。从台湾、日本手工艺案例上的经验来看,这是一种“文创模式”的生产性保护。

  另外,在开发砂器的健康理念上,叶骁也有一套自己的文创手段——开启荥窑砂器美学生活馆,顾名思义就是结合砂器中的美学价值与生活价值,推出“荥窑炖品”概念,把现代人关注的器皿本身的健康用到生活中来,让大众享受文化与艺术的同时体验健康,他认为,这种民生项目反过来也可以支持艺术和文化的高度性建立,是一种复合型的形态,打破一般的业态之间互不关联的弊端。

  
回归本位 不失核心
 

  刘洪说,当非遗这个概念进入中国,文化部门开始推动保护工作的时候,首先强调的就是高度原生态,对手工艺的保护必须是原汁原味的,强调非遗不可变动,“如果对传统的东西妄加改造,非遗就失了本真。”因此对于非遗适应现代生活这一话题,刘洪的建议是相对谨慎的。

  郝淑萍告诉雅昌艺术网,著名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蜀绣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独特的针法、纹样让蜀绣拥有着区别于其他三大名绣的独特魅力。过去蜀绣常出现在服装、床单等生活用品上,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相较于机械化印花、刺绣的服饰、床上用品、桌布等,大量的耗时耗力让蜀绣失去了现代化的竞争力。郝淑萍从当代审美出发,结合绘画艺术,将蜀绣嫁接在绘画、屏风上,但却保留了蜀绣最古老的132种针法,尤其是蜀绣中最独特的锦纹针,这样就保证了在手工艺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龚建认为,从市场的长远角度来看,一味地向市场妥协,只会让手工艺变成旅游产品,贬低手工艺的价值,打击手工艺的积极性,造成市场秩序的恶性循环。传承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创意提升手工艺本身的价值,再通过手工艺价值资助手工艺继续传承,形成非遗保护体系的良性发展。

  总之,传统手工艺中最优良的基因是不可改变的,创新的只是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审美,非遗保护既要传承手工艺的技艺和文化基础,又要有当代化的提升和变化,这是一种辩证。在这辩证关系中,重要的是把握好手工艺的核心,即使做任何适应现代生活的创新,都要保证传统手工艺的精良技艺与文化价值,让非遗真正回归生活。

上一篇:“战争与和平——二十世纪苏俄战.. 下一篇:广东民间收藏品需要人为保护
关键字:传统工艺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