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要闻
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建立当代艺术与传统技艺的双赢模式
2015-08-08 12:11:04   编辑;admin  
  从85新潮美术发端的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在寻找与建立自身完整的当代视觉文化体系,无论是快速的挪用和借鉴西方成熟的当代艺术理论、图式,还是从现实主义绘画改造中国传统士大夫精英阶层传承的中国画向当代水墨的转化,都在试图以他山之石攻当代境遇之玉。当代艺术..

  从85新潮美术发端的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在寻找与建立自身完整的当代视觉文化体系,无论是快速的挪用和借鉴西方成熟的当代艺术理论、图式,还是从现实主义绘画改造中国传统士大夫精英阶层传承的中国画向当代水墨的转化,都在试图以他山之石攻当代境遇之玉。当代艺术往往要解决的是现实与艺术的关系,怎么表述呈现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境遇?从徐冰、蔡国强对雕版印刷和火药的当代转化,呈现中国传统技艺与当代文化境遇的视觉经验的关联。自85新潮美术以来,此类创作的展览不断, 1988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同时举办了吕胜中现代剪纸艺术展和徐冰的装置艺术《析世鉴——世纪末卷》作品展,将中国传统的视觉图式成功地引入当代性的表述。2011年7月邱志杰的《细胞》展,以民间竹编技艺介入当代艺术的创作。近来,艺术家邬建安参与的“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览,以传统的皮影技艺进入当代艺术的创作。如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吕胜中所言:“传统不是一件衣装,可以遮蔽现代文化的虚骨弱肌;传统不是只花瓶,可以让时尚的花卉变得典雅;传统是根基的土壤,传统是命脉的血液......”当代艺术家们以传统技艺为外在形式,传统精神血脉为内核介入当代生活的创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也是对当代艺术语言不同路径的开掘。


 

  社会走向未来的价值参照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地理庞大丰富的纵深,所形成的文化遗产资源库,对当代艺术的创作无疑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的。中国当代艺术对民间工艺中“技艺”的挖掘转化也是对“差异化”诉求的回应。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邬建安介绍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的教学思路时提到两大主旨:一.是强调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观念与实践经验;二.是强调本土传统文化的思想与技艺经验,两者的结合会催生独特的文化思考,进而以当代艺术作品的方式呈现思考的成果。

  邬建安认为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库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真正的优势所在,他说:“一方面它能够轻而易举的提供较为成熟的差异性表达,这在当代艺术的语境当中便是对‘创新’诉求的回应,因此具备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意义与价值。在中国1990年后涌现的诸多优秀艺术家的创作中均可看到这种借传统传达‘差异性’价值的案例;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势必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期待自身话语的表达,而不是某种对于西方价值的学舌,这种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认必然依托于传统文化遗产,经过形式的转化使文化遗产中的精髓得以彰显,作为社会走向未来的价值参照。”

  当代艺术借用传统技艺的语言形式,传达当代思想的内核。传统技艺的当代性转化也是传统技艺自身发展的诉求。邬建安认为:“首先,传统技艺背后的思想体系的挖掘与再生。传统技艺背后总是存在着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些观念常常是一些古典宏大命题的精微版本,能够在日常平凡的行为当中传递古代智慧精深的奥义,传统工艺就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物质载体,转化传统工艺,将有机会找到将古代智慧嵌入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的路径,用以斧正或是启发当代文化;二.传统技艺伦理的复兴。传统工艺在古代社会是行业内部自律准则的载体,它在社会公共意义上具备伦理的属性,人们尊重手艺,恪守工艺的流程与标准,并不断在工艺层面上提高要求,本身就是对社会公共伦理的塑造。转化传统工艺最深远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三.传统技艺语言的转化。传统工艺的加工对象与传统工艺的手法,经过转化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能够丰富艺术创作、时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语言,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


 

创作方法论

  在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资源库的开掘利用和语言转化中,邬建安看来建立其创作方法论是重点,他认为方法论有三点:“能够依托传统资源较为高效的制造‘创新’价值。其次,帮助中国当代艺术寻找自身的价值支点,摆脱西方强势话语的控制。第三,有可能引导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建构,在艺术世界里重塑意识形态,使中国艺术由追随者、模仿者转化为创造者与引领者,扮演制定规则的角色。”

  在艺术家们的长期大量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传统技艺向当代的转化也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传承人老去,讲得清故事和道理的人越来越少,有些手艺虽然还留存着,但仅止于照葫芦画瓢,只能满足工艺语言转化的需要,还有许多连照葫芦画瓢的技艺都含糊了。二.展开深入技艺研究的学者非常少,且大多没有实践兴趣,仅满足于记录,完成些书房里的学问。有兴趣进行转化工作的人员能力往往不强,无法准确找到并激活传统技艺中的优势资源。

  当代艺术介入传统技艺语言转换的难度

  虽然,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资源库的开掘利用和语言转化是双方的诉求,但面对庞大的传统技艺资源和传承现状时,又是困难重重。国际遗产学会秘书长刘畅从大量的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中国传统技艺基本谈不上发展,连根本的传承都面临巨大挑战。民间工艺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很多民间工艺每一分钟都存在消亡的危险。很多民间工艺大师年龄偏高,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下降;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承群体的梯队没能建立起来;面对机械化生产,新一代消费主体对手工艺价值的不认可;民间工艺与当代艺术缺乏互动和交流;一些本该是推动民间工艺发展的社会组织和艺术院校成为了外围观众;政府单方面出台一些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一系列问题,从各方各面展现了中国民间工艺发展的状态。

  与欧洲,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相比,博物馆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的最终归宿。这些代表中国人民智慧、创造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民间工艺与中国人的生活渐行渐远。很多商业产品和旅游地空间营造看似充满了民间工艺的元素,其实只是对传统符号的滥用。中国民间工艺发展要实现传统与现代交融,向精致化和实用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国家的传统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明程度和当时的整个社会发展状况,及一个民族的智慧水平。中国民间工艺是东方传统手工艺文化体系的一个典型代表,但随着中国城市化和文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不计其数的民间工艺进退维谷。”

  邬建安认为挖掘和研究是学术工作,且学术层面的理论与工作方法论均较为成熟,所以只要提供一些研究的基本物质保障,成果应该能够回应预期。保护是发展的前提,这部分内容缺乏基础理论的研究,且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实践领域当中也没有多少成功案例能够用来总结经验,因此也没有相对成熟的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大家都在摸索当中。

  国际遗产学会秘书长刘畅认为中国民间工艺的保护、研究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其他国家有很多共性。困扰各个国家的难题总体讲一个是保护传承人的问题,一个是传统手工艺与时代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保护传承人是民间工艺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和发展的一个共同难题。民间工艺的发展以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为基础。中国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依靠人本身而存在,很多以口传心授作为工艺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民间工艺的传和发展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原始的民间工艺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手工艺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手工艺品制作规范程序和质量标准,大部分以家族世代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严格遵循师承仪式和师承制度,确保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质量。随着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传统工艺的年轻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传承后继无人。

  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不适应,不协调是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的挑战。民间工艺品和传统手工技艺与飞速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手工制作的物品不体现商业价值,也不体现手工艺者的社会价值;工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致使工艺生产使用的原材料难以确保;由于旅游业的兴旺,一些地方工艺品为了迎合旅客的趣味而改变工艺,更有甚者为了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或是用工业产品来冒充。尤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和消费文化的流行,使用天然材料的民间工艺品的价值惨遭挤压,甚至被用新材料和机器大量生产的日用品所取代;另一方面,民间工艺品无法与当代艺术对接,很难进入收藏市场,停留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国际遗产学会秘书长刘畅说:“中国在传统技艺的挖掘、研究、保护、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也有一些特殊性,如艺术创新性和社会群体跨界合作问题。”从创新性问题而言,传统技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摸索和总结,形成不断发展延续的形式,拓展上一代工艺的范围,增添新的技术、品类、形式、风格和材料。民间工艺复兴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将现代艺术、科技和传统工艺相结合,能否适应当今社会的生活需求、能否不断推陈出新,说到底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艺术创新。因此民间工艺的当代艺术创新是必须的。然而民间工艺的当代艺术创新在中国有一定的落后性,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与民间工艺缺乏纽带,交融和互动。民间工艺的现代再生和传承群体的美学能力建设,需要与当代艺术和艺术院校的相关专业深切合作。民间工艺大部分传承人来自中国乡土社会,综合文化修养和设计创新能力有限,自身很难自发提高美学意识,导致自主创新其所传承项目面临极大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承人的当代美学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当代艺术团体、美院和传承人的深切合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当前需要帮助传承人提高在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美学、现代设计、当代教育等方面的水平,以达到传统工艺走融入代美学设计,现代设计进入传统工艺的目的。同时,当代艺术从传统工艺中汲取养分,实现对民间工艺和传统符号的创造性转化。

  从社会群体跨界合作的角度看,传统技艺的概念在2004年中国政府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就被统一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类别中。在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发展方面,中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也出台了一些对传承人的政策。但是在目前世界全球化,中国城市化的现实中,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发展绝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或简单归结于对手工艺人的保护层面。传承人创造性的激发,传承全体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工艺制品和市场的对接,潜在消费人群的扩大这些问题,不是政府或手工艺人自己能解决的,需要社会专业团体和当代艺术家的介入。比如中国非常缺乏传统手工技艺与遗产保护相关的社会团体和美术学院的跨界合作。

  显然,如果看似丰富庞大的传统技艺资源库真正的生存状态是面临逐渐消亡,就更谈不上当代语言的转化了。当代艺术对其利用和开掘也是无从谈起的。在邬建安看来传统技艺整体的发展状态是很难描述的,其中有一些保持得不错甚至还有较好的发展,如陶瓷和木制家具等;但也有一些发展状态不甚乐观,皮影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皮影的存在与发展依托于传统社会的生活与娱乐方式,当社会生活方式逐步现代化,皮影的生存土壤随即萎缩,它不再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围绕在皮影周围的多项传统手工艺便都面临绝迹的危险,如制皮工艺与皮影影偶的雕刻制作工艺等。


 


 

上一篇: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黄宾虹.. 下一篇:自贸区游学:传承中国香文化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