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千年传承故事
2015-05-11 08:47:11   编辑;admin  
(附图为《吴炳定武兰亭》,今藏日本国立博物馆)     一、《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50岁的王羲之与谢安等42人雅集会稽(今绍兴)西南之兰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王羲之乘兴为诗集作序,全序共28行324个字。次日,王羲之发现序写得很好..

(附图为《吴炳定武兰亭》,今藏日本国立博物馆)  

  一、《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50岁的王羲之与谢安等42人雅集会稽(今绍兴)西南之兰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王羲之乘兴为诗集作序,全序共28行324个字。次日,王羲之发现序写得很好,只是有几个字不满意,于是他又写了数幅,但都不如最初所写,于是他把那幅涂改了几个字,便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简称《兰亭序》)。王羲之认为此书是其最佳之作,于是留为传家之宝,到七世孙隋僧智永,后传其徒弟辩才。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已被世人称颂,裴启在《语林》中即有记述。在南北朝宋刘义庆(403—444)的《世说新语》中,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有较多记述,其中一则“王右军得人以《兰亭序》方之《金谷诗叙》,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明确记述王羲之写了《兰亭序》。并且在王羲之过世150年后梁刘孝标(462—521)为《世说新语》的注释中也确证王羲之写了《兰亭序》,只不过刘义庆把《兰亭序》《金谷诗叙》的序文和整个活动一并概括,而不是全部序文。但他却错误地把《金谷诗叙》的作者潘岳误为雅集的组织者石崇,为后世留患。梁武帝萧衍(464—548)称赞王羲之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入唐,酷爱书法的唐太宗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迹广为搜罗,他知《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名迹,便在天下征诏,当得知真迹在辩才处,便三次征讨,辩才称年久已失落。后来唐太宗派御史萧翼赚得《兰亭序》入宫,得到之后,爱不释手,日夜不离左右,奉为天下第一书。为弘扬此书,他便命书法家褚遂良监督,由宫中摹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汤普澈等临摹数本,经他鉴定,把最接近真迹本押了“贞观”印,留皇宫存档,而将其他稍差之本分赐给太子、诸王。太宗死后将《兰亭》真迹殉葬入昭陵。这些在当朝刘餗的《隋唐嘉话》、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何延之的《兰亭记》、张怀瓘的《书断》《二王等书录》、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中都有记述。无论《隋唐嘉话》称“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渊的年号)欧阳询由越州得真迹进秦王府(李世民称帝前为秦王)”,还是《兰亭记》称“贞观中由萧翼从辩才处赚进唐宫”,《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得到,令人摹拓,其死后把真迹带入昭陵的记载都是一致的。

  至于五代梁国温韬盗昭陵时,未见或撕毁《兰亭序》的传说,后来引出唐高宗李治没给其父殉葬,而是自己或由皇后武则天带入乾陵的传说,因温韬乃无耻之盗贼,其言不足为信。

  二、定武刻本《兰亭序》

  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唐太宗押“贞观”印之本一直藏于皇宫,世人不得谋面,而稍差的分赐本后来传为:“欧阳询摹拓夺真,太宗命刻石立于禁中,他本付之于外。”唐末朱温篡位携此石至汴都(今开封),946年契丹王耶律德光入侵后晋汴都,改国号为辽。因当地人民反抗,不得已次年北归,携走此石刻。到了真定的杀虎林(今归石家庄栾城),耶律德光得寒热病死,此石遂弃。宋庆历年间(1041—1048)此石落入学究李某处,李死,当时守真定的宋祁将石购入官库。因该地为宋辽边境,归定武军辖属,故称《定武兰亭》,帖是黑纸白字的拓帖。

  熙宁年间(1068—1078)薛向守真定,其子乃书法家薛绍彭,知此石珍贵,遂翻刻一石入库,把原石藏其家。传其刻时故意将原石“湍、流、带、左、右”五字刻损,暗记真伪,故世传五字损本为真。大观年间(1107—1110)蔡京知兰亭石不实,下圣旨索取,薛绍彭弟薛嗣昌不敢隐瞒交出,后此石一直被奉为宫中至宝,受宋历代皇帝推崇,徽宗尤甚。因石刻可大量拓印,传播快、影响大,《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等帖都刊刻了《兰亭序》。苏东坡称:“传世《兰亭》诸本,唯定州石刻最善。”书法家黄庭坚称《定武兰亭》:“肥不剩肉,瘦不露骨”。米芾对历传的定武拓本《兰亭》和少见的神龙摹本《兰亭》做了筛选,对苏才翁本(一说即褚遂良摹本)推崇有加,其《书史》和皇家编撰的《宣和书谱》皆有记述。

  北宋末年,金兵入汴京,宫中珍宝被劫掠一空,唯此石无恙。汴京留守宗泽将此石送交驻扬州的赵构,1129年,金兵逼近扬州,宋室仓促南渡,宋高宗命将此石投于扬州石塔寺井中,以备后取。一说船倾石落江中,之后打捞未寻,成了千古之谜。此石虽无,但朝野奉定武之势未减,宋高宗多有临摹,赐予大臣,其后的孝、光、宁、理宗皆承家学。因皇家推崇,民间摹刻自然成风,拓了再摹,摹了再刻,刻本摹本相互混杂。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有张徵兰亭117刻,丞相游似一家就有上百本,可以想见《兰亭序》当时是何等庞杂。桑世昌的《兰亭考》专著、姜夔的《续书谱》、俞松的《兰亭续考》等书都对《兰亭序》进行了梳理。

  元受宋影响,书画领袖赵孟頫称:“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以《禊帖》(即《兰亭序》)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之石以定武为最善。”他一生推崇定武,多次摹仿、题跋。虞集、俞和等也曾临《定武兰亭》,陆继善临褚摹兰亭,是无唐印的再传本,元大德间钱塘、钱国衡有《兰亭十刻》,其中杂有神龙摹本。

  自明之后,书画正式进入流通市场,《兰亭》翻摹刊刻更是风靡朝野,有的为提高帖、石身价,不惜改篡印章、题跋,更有甚者伪造石刻,编造历史。传明朝宣德年间,扬州石塔寺僧淘井,得一石刻,也有说从地下出土两石,为东阳何士英所得,即后来的《何氏定武兰亭》。明末山西上党出土一石刻,传为唐高祖所赐。《兰亭序》为唐太宗推崇,唐高祖怎能赐?显然是伪造。此类传说,不一而足,世人争相摹拓,以讹传讹,鱼龙混杂。士大夫之家,几乎每家一石,或存多帖“书圣名迹”,名人纷纷题跋,实为一场混乱的战争。此时已不能按定武拓本、神龙摹本相分,只能以字体归类欧阳询摹或褚遂良摹了,从而也引出了派与派、近与远、真与伪的《兰亭》聚讼。

  按时序拓本中最早的当数隋“开皇”本,它在唐以前,应更接近王羲之书风,可是其字迹虽是定武一脉,但却无唐著录,字迹且远逊宋拓吴炳等本,应当是按《隋唐嘉话》“开皇九年入晋王杨广府”之说的伪造本。而其他定武本随时代沧桑,千年淘汰,不论是柯九思本、独孤本,还是落水本;无论是五字损本,还是五字未损本;无论是肥本还是瘦本;无论是领字从山本,还是黄绢本,最终都被宋拓元吴炳藏僧字本(传为梁徐僧权所加)《定武兰亭》所覆盖,以上便是《定武兰亭》的传承。

上一篇:越是被商业玩坏 画框里的梵高越是.. 下一篇:被遗忘的艺术大师:吴大羽文献展..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