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艺术收藏
“超导”国际当代陶瓷艺术学术邀请展在北京开幕
2016-12-28 15:24:03   作者;大众文化网  
  2016年12月20日,“超导”国际当代陶瓷艺术学术邀请展在北京开幕,呈现了二十多个国家艺术家们的作品60余件,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当下陶瓷艺术发展的面貌,使我们见识到,陶瓷已经不再是人们既有观念中的观赏之物和实用之物,而是被赋予更多的可能性,但..

  2016年12月20日,“超导”国际当代陶瓷艺术学术邀请展在北京开幕,呈现了二十多个国家艺术家们的作品60余件,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当下陶瓷艺术发展的面貌,使我们见识到,陶瓷已经不再是人们既有观念中的观赏之物和实用之物,而是被赋予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各种材料实践和观念化之后,中国陶瓷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




开幕式现场嘉宾继艺术家合影
 

  “超导”呈现当代陶瓷的多元化面貌
 

  “那个是真的相机吗?真的是太像了。”“你快看地上的猪肉,和真的猪肉一样,做的太像了,这些真的时用陶瓷做的吗?”“快看船里的莲蓬,好漂亮啊。”在超导展览现场中,随时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观众们的观念被艺术家的创作完全颠覆掉了,展出的作品确实超出了人们惯常的视觉经验。
 

  步入展场,会被眼前的作品震撼到,你会发现原来陶瓷还可以这样,地面上放置的超尺寸棉鞋、猪肉、相机、等等,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一个陶瓷展览,很难去相信这些是由陶瓷创作出来的,此外,在很多作品中我们是可以看到生命的温度的,比如《妈妈》,并排放置的搓衣板,会带给我们很多回忆,作者柳溪在谈到创作时表示:“父母在,不远游!偏偏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我们”背井离乡,去不同的城市寻找未来!走的越远,就会越牵挂。那个无私爱你的人, 一直在故乡怀着一份期盼!搓衣板的一面是木纹,一面是疫苗瓶上的橡胶盖,凝聚了母亲勤劳朴实的智慧。同时,它们都随着时间逐渐腐化,就如母亲逐渐变老!把 搓衣板转化为陶瓷,表达对那份坚硬而脆弱的爱更加珍惜和感恩。”
 

  关于此次展览,策展人孙晓晨在谈到时表示:纵观陶瓷艺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陶瓷艺术家对于“极致”追求的偏好尤为突出。两宋时,就连看似简单的器型都是艺匠们通过手的感知经验来修正与鉴赏者千百年来反复商榷而形成的。当历史车轮迈进现当代艺术之后,看似是放弃了这种“精确与极致”。其实不然,艺术家们只是将方向转向了另一种“极致”。历史的偶然性让杜尚选择了一个陶瓷工艺的小便器完成了对于艺术体制的批判。而这种对于观念的极致传达,实际上已然超越了材料本身的限制,以至在“穆特”出现近半个世纪后,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安纳森再次用陶瓷完成了纯粹观念的表达。




开幕式现场嘉宾继艺术家合影
 

  策展人孙晓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由陶瓷组成的丰富多元的艺术世界,在这里陶瓷不再是纯粹的观赏物和实用物,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思想观念。
 

  在批评家武洪滨看来:“这次展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集体返回人间,从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发现精神回溯的可能性,比如猪肉作品和搓衣板作品,观众在面对的时候,自身的经验就会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这里所说的返回不是从雅到俗的返回,是经历了云端,精神抽影之后在返回本体概念的时候形成的再思考。作品很当代,一方面是观念赋予的,另外一方面是材质本身的发展逻辑所导致的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此次展览让我们见识到了,陶瓷艺术的魅力和材料的无限可能,当下的陶瓷艺术创作已经脱离了原来陶瓷那种纯静态的审美,开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那么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否意味着创作可以更加的自由?材料的运用更加的纯熟?关于陶瓷艺术的边界会更加的广阔?观念表达可以不受材料的制约?



 

  材料与观念:当代艺术家们的陶瓷实践
 

  其实则不然,对于艺术家来说,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从艺术家角度来说,不管是材料还是观念,确是想要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这是内心的冲动和渴求,在陶瓷材料把握上,我内心是有情怀和关照的,想要把自己对对材料的理解表达清晰、透彻,拿捏的准确,这需要艺术家综合的对社会文化背景领悟,对文化价值观体现。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材料层面,还要与其他材料和手段结合,比如声光电等,综合的完成一件作品,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诉说的。”艺术家陈卓谈到自己创作时这样讲到。
 

  此次展览,她展出的作品是《莲•漪》,这是她创作中比较重要的作品系列,陈卓近年来致力于通过雕塑、陶艺等艺术样式的创作,对公共艺术形态与艺术本体进行深入地探寻,并在自身研究领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样式,她的作品通过莲蓬不同存在状态的表达来呈现艺术家眼中的引申涵义,与个体经验相关的情绪在作品表现中直接而充沛,就像她自己讲到的那样:“作品集中呈现出在虚实真假、沉淀漂浮、奋斗挣扎、辉煌和低沉中静心沉淀、过滤,回归如是如初的本我的过程。”
 

  艺术家谢长敏此次带来的是《醉》、《涂装》等,他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都是其手工捏制而成,是艺术家真情实感的流露,作品中带有艺术家的生命痕迹,可以说每件都是唯一,要创作这样的作品,不仅需要很好的造型能力,还需要艺术家对材料充分的掌握才能力,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才能赋予作品生命,所以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质朴、纯真和热情。
 

  关于创作,谢长敏在谈到时表示:“我喜欢泥片成型,在这个过程里我似乎感到了彼此的存在,尽管现在还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我时不时发现我好像已经摸到了它的脾气,还有很多话对她说下去。”此外,他还讲到:“陶瓷是一个门槛相对比较高的艺术形式,从材料来说,它很普通,但从品质来说,要求非常高,所以我经常将陶瓷比作冰山雪莲,虽贫寒但气质高贵。我觉得理解材料的过程是特别重要的,对艺术家来说,正是因为理解了材料的多样性和属性后,对的语言的掌握才能丰富起来了。陶艺创作,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对材料和人性的捕捉,对于我自己来说,还没有完全摸到陶瓷材料的门。”
 

  而在艺术家孙晓晨看来,创作就是对极致的追求,此次展出的《洞鉴》系列作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系列作品,孙晓晨先用中国传统媒材的陶瓷与贵金属嫁接创作了以老式相机为视觉载体的"咔嚓"系列,后将新闻现场解构,进而将"咔嚓"群像化形成"洞鉴",立足于场景化的实践。他的创作已不仅仅局限于“陶艺”或者雕塑的传统范畴。有意识地突破了陶瓷“摆件”或者三维“雕塑”的惯常展陈,形成了组合性的空间结构,并导致了视觉观赏上的某种差异化。
 

  关于创作,孙晓晨在谈到时表示:“选用陶瓷代替僵硬的金属等材质,是因为人人知道陶瓷一旦受到碰撞便马上破碎,是一种纯粹的结束。作品用易碎瓷器来制作怪异的相机,也可理解成我眼里人与心的共同归宿。”这个归宿就是:外表坚强,内里脆弱。他把对生命的独到体验萃取出来,以相机为载体,展示个体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以及个体对历史的态度。
 

  虽然现在,他的作品已经非常成熟和具有深度,但在创作之初却是走了很多的弯路,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比如在陶瓷表面镀白银和黄金,曾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令人毁灭的失败经验,又有多少次“这东西不做了”的绝望放弃,但是他挺过来了,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所以他才会在展览前言中反复强调艺术家对于“极致”的执着和渴求。
 

  其实很多艺术家在接触陶瓷材料初期,都有与孙晓晨一样的经历,比如吴昊、王爽等,他们都是央美雕塑系材料工作室毕业的,在求学时会被告知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我刚学陶瓷时,跟我说不均匀的东西烧不了,大小不一的东西在一起不行,后来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也是这时候,我发现陶瓷的空间非常大,也变成了我愿意使用的材料,因为掌握的东西越多,可能性就越大,艺术家在创作时都不希望被材料限制住,所以我们要有更开放的思维。”吴昊谈到求学时的经历说到。
 

  而在王爽看来,陶瓷材料最吸引她的是对细节的保留:“比如雕塑创作中的泥塑、打磨、翻制等等,可能损失掉20%、30%的细节,保留不到最后,陶瓷不一样,一个指纹留在上面都能烧出来,其实陶瓷也好雕塑也好,在我这里没特别清晰的界限,但是陶瓷这个材料太丰富了,可以无限地去挖掘,从泥土本身、不同的泥的分类,还有混合,烧制方法,有限制但是又有无限可能。”
 

  陶瓷材料有无限的可能,几乎每位艺术家在谈到自己是用陶瓷材料时,都会讲到这句话,但同时又会感慨,材料本身具有很多的限制,和使用的不易,其实艺术家们一直在限制与突破中尝试新的可能性,最后做的就是不断的挑战自我和突破自我,这或许才是做艺术最大的乐趣所在。




柳溪(中国)妈妈-15x60x8cm-陶瓷-2016
 

  未来:学术研究与市场一个都不能少
 

  其实,关于陶瓷材料的使用和未来的发展,艺术家们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关于未来如何发展也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当下,一个前沿的共识就是,陶瓷艺术的意义已经不能够用古代工匠们所创立的实用品格和精神品格,而应该着眼于未来,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的新风范和新形式。其实,我在教学和创作中,一直鼓励学生把陶瓷艺术创新研究当作科学研究来看待,必须用科学的钻研精神介入,进行创造创新,找寻材料和工艺的未发掘领域,寻求语言和形式的突破。”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在谈到陶瓷艺术未来发展时讲到。
 

  此外,他还表示:“现在很多陶艺作品,不仅仅关注到这种材料的本体性,不仅关注泥、釉、火、彩绘这些通常的要素,还拓展表现的空间和超越本体的可能性。从材料物理到观念不同角度来诠释,也可借助很多别的手段,和其他门类材料结合,如金属、玻璃等等,这样就让陶瓷的外沿更加扩大,陶瓷本体中很多物理性能的挖掘,如声音、光折、脆弱、隔热等,都是可以深挖的特质,还有影像技术,把陶瓷作品通过影像表现出来还有纯粹观念性的东西,用陶瓷材料综合性地去表现各种观念和思想,总之,当代陶瓷的艺术语言将会越来越丰富、多元、活跃。”
 

  而对于更多的艺术家来说,关于当代陶瓷艺术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更为重要:“我们当下确实太缺少懂陶艺的策展人,太缺少站在当代艺术的批评领域对陶瓷材料表现这个领域的批评家,他们还是站在传统角度觉得是小玩意,陶瓷工艺美术这个范畴来看待我们陶艺本身,其实陶艺已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完成华丽转身。”艺术家尤占平在谈到当下陶艺发展时讲到。
 

  著名雕塑家钞氏兄弟也有同样的感慨:“我们在创做时,发现涉足陶艺领域的评论家太少了,希望更多的评论家、理论家能够参进来,把陶瓷艺术推得更广。”但是在批评家尹丹看来,并不是不参与,而是方法论的建构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之前有很多的批评家都在尝试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但出来之后都受到了很大的争论和质疑,比如像高名潞先生提出的意派、极多主义,都受到了大量的批评,所以说建构方法论我还是比较担心的。”但是在中央美院高远博士看来:“此次展览,大家完成了当代陶瓷语言观念化的转变,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论证这些作品,前面尹丹教授讲到方法论面临着危险,实际上方法论也是在经过不断论证之后,才能生成。我相信陶艺不断的展示和讨论,会推衍出一套属于陶瓷的方法论。”
 

  除了学术关注之外,当代陶艺发展的另外一大难题就是市场:“在我们刚从事陶艺创作时,不被看好,甚至有同行看笑话,看你们怎么活下去,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我们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得越来越好,这证明了陶瓷魅力,因为我们之前用钢铁、玻璃钢等等做作品,这些材料很容易出现问题,陶瓷不一样,放置百年千年是不会变得,所以收藏过程中藏家对这个材料认知度越来越高,我们早期的创作是坛坛罐罐实用性的器皿,后来慢慢的开始创作观念作品,比如拖拉机、门楼、建筑还有108双鞋子,每件作品都不是用月来完成的,都是按年来完成的。”钞氏兄弟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讲到。
 

  当代的陶艺市场远不如如绘画、雕塑、书法等等,长期以来,人们对陶瓷缺少深入认识,认为它不是纯艺术,只是工艺。另外,这个材料的廉价和易碎性也使陶瓷市场受到影响。但也有高价作品:“这些年陶艺也很火,我听说钟莲生的瓷板画已经拍到几千万了。”尹丹教授讲到,他对于今后几年陶艺的发展是持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的。




马军(中国) 肉-45x66x16-2015
 

  至于如何发展,策展人石冠哲从自身的经验给出建议:“我之前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有过任职,做过一些活动,就是将雕塑推向市场、推向中产阶级生活中去,此外,还策划了一些版画活动,其实,陶艺和版画、雕塑很像,市场还没有完全被打开,这两年版画市场发展非常快,究其原因,可能是版画的复制性和优惠价格,大众或者中产可以接受,其实,陶艺也可以借鉴这样的道路,用复数性进行一种复制,从而稀释自己的价格区间。”
 

  不管是创作,还是理论建构和市场发展,其实当下最重要的是对于陶瓷艺术的展示,让更多的人们见到这些作品,逐渐改变人们对于陶瓷艺术既有的观念,就像这次展览出品人丁一兵先生所讲到的那样:“艺术家们运用的材料是最廉价的陶土,但呈现出来的作品却非常的精彩,思想和精神世界的传达非常丰富多元,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举办这次展览看,最主要的目的是搭建一个陶瓷艺术家互相交流的平台,让国外和国内陶瓷艺术家在这个平台上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用最简单的方式、最简单的语言来达成最好的效果。”期待在未来可以见到更多优秀的陶艺展览和作品。

上一篇:法国拍卖行发现达芬奇素描画作 “.. 下一篇:2017年亚洲艺术周将迎来最大规模..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